在线办公
收录数据库
  •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
  • 美国《石油文摘》(PA)
  • 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JST)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在线人数

 

本期目录

2025年, 第3期 Previous   
讨论·探索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超深断裂破碎体油藏 地质特征与启示
邓兴梁1,2,3,常少英4,陈方方1,2,3,陈槚俊4,王彭1,2,3,曹鹏5, 王孟修4,姚倩颖4,赵龙飞1,2,3,叶婷玉6
海相油气地质.2025,30 (3): 228-238.  
摘要 ( 88 )     PDF( 62 )

走滑断裂带是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领域重要的油气聚集带,近几年发现一种新型油藏——断裂破碎 体油藏。断裂破碎体油藏天然能量不足,油藏产量递减快,亟需深化该类油藏的地质认识,探索新的开发方式,探究 提高采收率的对策。以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12号、17号断裂带为解剖对象,通过露头、钻井、地震、岩心薄片、生产动 态和试井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对断裂破碎体油藏的储集空间类型、内部结构特征及成藏特征进行精细表征,提出适用 的提高采收率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断裂破碎体油藏属于立式板状油藏,储层发育在断裂的核部及破碎带,其储 集空间类型为由破碎作用形成的角砾间孔、空腔和构造缝;②超深断裂破碎体储集体原岩为致密岩相,特低孔渗的先 存地层的原始地层水含量较低,后期无大气淡水溶蚀,使断裂破碎体油藏具有高油柱(可达上千米)、不含水或少含水 的特征;③在地质认识、油藏精细描述和开发方式上,形成3个方面的转变:断控岩溶储层转变为破碎体储层;断溶体 油藏描述转变为断裂破碎体油藏描述;注水开发转变为注气开发。

沉积·储层
塔北西部上寒武统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以肖尔布拉克剖面为例
呼焕1,2,郑剑锋2,3,罗新生4,段军茂2,3,吕奇奇1,石磊4,田浩男4
海相油气地质.2025,30 (3): 193-205.  
摘要 ( 64 )     PDF( 75 )

针对塔北西部上寒武统下丘里塔格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不清的问题,以柯坪露头区肖尔布拉克剖 面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精细测量、描述,开展了系统的薄片、碳氧同位素及激光U-Pb年龄等分析,结果表明:①下丘 里塔格组总厚度为350 m,可划分为6段,主要发育颗粒白云岩、凝块石白云岩、叠层石白云岩和藻纹层白云岩,识别 出7种主要岩相组合和2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整体反映潮坪亚相向台内丘滩亚相的转换。②基质溶孔、溶蚀孔洞及 角砾间孔缝是主要储集空间,柱状叠层石白云岩和凝块石白云岩的物性最好,颗粒白云岩次之,整体具有中高孔隙 度、中低渗透率的特征,综合评价1段、2段和6段的储层物性最好,5段次之。③白云岩形成于早成岩阶段,储层发育 主要受沉积微相、不整合面以及高频层序界面的共同控制,可划分为不整合岩溶与内幕丘滩相2类白云岩储层。研 究成果支撑了塔北西部寒武系白云岩领域有利勘探区带评价,尤其为雄英地区的油藏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

莺歌海盆地乐东区莺歌海组一段坡折带的砂体 展布特征及其对气田挖潜的意义
王玉, 周伟,兰张健, 叶青, 商建霞, 饶资, 董德喜, 秦莎
海相油气地质.2025,30 (3): 206-216.  
摘要 ( 49 )     PDF( 35 )

莺歌海盆地沉积坡折带南端的乐东气田群,目前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精细刻画沉积模式及砂体叠置样式对 气田剩余气挖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乐东区莺歌海组一段坡折带的岩石相表征、粒度分析、测井相识别和地震 相刻画,精细开展沉积相类型、沉积模式、砂体叠置关系及构型研究。研究区共识别出滨浅海和海底扇2种沉积相类 型,其中滨浅海相又可细分为临滨坝、临滨滩、陆架泥等3类沉积微相。建立了3类沉积模式:陆架缓坡上进积型滨浅 海滩坝复合沉积模式、斜坡边缘处局部滑塌后充填沉积模式、坡折之下浅海重力流滑塌扇沉积模式。明确了3种成 因类型的砂体叠置关系:坡折带之上发育的前积叠置型砂体连通性好;近坡折带位置坝砂滑塌-横向接触叠置砂体之 间连通性中等;坡折之下海底扇砂体垂向孤立分布砂体连通性差。近坡折带滑塌再沉积坝砂以及坡折之下海底扇成 因砂体为气田未来有利挖潜区。

东非鲁伍马盆地上始新统海底扇发育演化特征
吴佳男1,2,3,李祥权1,2,丁梁波3,张颖3,解习农1,2,左国平3,彭志浩3
海相油气地质.2025,30 (3): 217-227.  
摘要 ( 47 )     PDF( 27 )

深水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是当今世界深水沉积研究的热点。以东非鲁伍马盆地上始新统深水海底扇为 例,综合利用钻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开展高频层序格架下的沉积体系构成单元、沉积演化特征研究,重建上始新统重力 流与底流交互作用下海底扇的沉积及演化模式。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上始新统海底扇主要发育水道、溢岸及朵叶3 种沉积结构单元,其中水道又可以分为限制性水道及半限制性单向迁移水道。②上始新统三级层序可划分为Ps1, Ps2及Ps3三个四级层序,其中Ps1层序发育限制性水道-朵叶复合体,Ps2层序发育半限制性迁移水道-朵叶复合体, Ps3层序发育朵叶复合体,这反映了海平面持续上升、海底地貌充填变迁、重力流能量衰减及底流作用相对增强背景 下三级层序内的规律性旋回演化过程。③底流剥离重力流中的细粒物质在深水沉积体系北侧(顺底流一侧)堆积形 成非对称的溢岸/漂积体正地形,进而限制水道或朵叶使之向南侵蚀或沉积,形成的上始新统深水沉积体系及沉积结 构单元均表现出逆底流侧向单向迁移叠置样式。推测底流对重力流沉积储层具有改善作用。

勘探评价
四川盆地华蓥山断裂西侧低缓构造区石炭系 黄龙组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
付小东1,2,董景海3,李伟4,云建兵3,谷明峰1, 2,李文正1, 2,应玉双3, 朱茂1. 2,谭万仓3,和源5,朱可丹1, 2,徐哲航1, 2,朱心健1, 2,熊绍云1, 2,张豪1, 2
海相油气地质.2025,30 (3): 239-254.  
摘要 ( 46 )     PDF( 53 )

石炭系黄龙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天然气产层,其在华蓥山断裂西侧低缓构造区勘探程度低,面临成藏条件 不清,有利勘探区带不落实的问题,制约了天然气规模储量的发现。基于新老探井和二维、三维地震资料,针对华蓥 山断裂西侧黄龙组地层分布、岩相古地理与成藏条件开展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黄龙组残余地层分布较广,面积约 13 100 km2,川北一带新落实地层分布区约4 000 km2,厚度主要为10~40 m。②黄龙组潮间带浅滩白云岩广泛发育, 主要位于黄二段,分布面积约8 200 km2,在平昌—巴中地区预测新增滩带面积约2 000 km2;浅滩相白云岩储层厚度 主要为2~20 m,储层物性条件好,平均孔隙度为3.90%。③川北地区黄龙组成藏烃源条件好,下伏五峰组—龙马溪组 烃源岩分布面积约为25 000 km2,烃源岩总厚度为50~150 m,其中优质烃源岩厚10~60 m,可与黄龙组构成下生上储 的有利成藏组合。④受古隆起斜坡带、地层尖灭带和大型断裂带控制,黄龙组发育平昌—巴中、广安—渠县两个大型 圈闭发育带,圈闭类型多样,以岩性-地层圈闭为主,保存条件好。预测华蓥山断裂西侧低缓构造区存在4个有利勘 探区,天然气勘探前景良好。

川南泸州地区志留系石牛栏组礁滩体 发育特征及勘探意义
周刚1,钟原1,张本健1,乔艳萍1,戴鑫1,张自力1,兰才俊1,豆霜1,徐多2
海相油气地质.2025,30 (3): 255-264.  
摘要 ( 52 )     PDF( 63 )

近期泸州地区的勘探发现揭示石牛栏组礁滩体具备一定的勘探潜力。基于钻井、野外剖面和三维地震数据 等资料的系统研究,深入探讨石牛栏组礁滩体的发育特征及其勘探意义。结果表明:礁/生屑灰岩主要发育于石一段 顶部,厚度介于6~40 m;受川中古隆起影响,石一段发育混积潮坪和台内洼地,在混积潮坪古地貌高带上形成了连片 分布的潮缘礁滩,在台内洼地局部高带发育台内礁(生屑)滩。石牛栏组的成藏模式表现为“近源供烃、断裂输导、下 生上储、复式聚集”,下伏龙马溪组优质烃源岩-石一段礁滩储层-石二段泥岩及上覆盖层构成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 复杂的网状断裂系统为油气运移提供了条件,油气充注时期与圈闭形成时期(P—K)匹配,为油气大规模聚集成藏奠 定了基础。石牛栏组礁滩体是值得关注的重要油气勘探领域。

南美北部巴巴多斯增生楔生物气 成藏特征及富集规律
陶维祥,程涛,陈亮
海相油气地质.2025,30 (3): 265-276.  
摘要 ( 42 )     PDF( 18 )

近年来深水生物气勘探已经成为油气勘探的热点之一。由于构造活动剧烈,增生楔的生物气成藏条件较为 复杂,目前对该领域生物气富集规律以及主控因素方面缺乏系统认识。基于二维地震、钻井等资料,探讨了南美北部 巴巴多斯增生楔生物气成藏条件,建立油气成藏模式,进一步揭示油气富集规律并指出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表明:巴 巴多斯增生楔自西向东依次发育西部坳陷带、中部隆起带和东部冲断带。西部坳陷带内厚层泥岩提供充足的生物气 源;发育水道复合体、水道-堤岸复合体、水道-朵叶复合体以及朵叶等富砂微相,可作为有利储集体;构造圈闭和储 层配置关系好;早期高幅断背斜长期处于油气优势汇聚区,有利于生物气高效聚集成藏。上新世以来受加勒比板块 挤压影响,中部隆起带广泛发育泥底辟,形成大量泥底辟遮挡型圈闭,泥底辟持续活动至今,晚期泥底辟的活动导致 生物气藏遭到破坏,晚期保存条件是生物气成藏与富集的关键因素。建立了生物气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的近源成藏 模式。西部坳陷带生物气成藏条件较好,是有利的勘探方向。

勘探技术
基于U-CNNformer 网络的地震断层 智能识别方法
安虹伊1,文馨1,李居正1,张惊喆1,张琳智1,房平超1,杜天玮2,张奎3,王群武3
海相油气地质.2025,30 (3): 277-288.  
摘要 ( 50 )     PDF( 61 )

高精度的断层检测是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核心任务之一,是规避潜在的工程风险、确保钻井操作安全的 重要手段。随着勘探规模的扩大,传统的人工断层解释和常规的断层检测方法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深度学习方法为 地震断层智能识别提供了一种重要途径,其中以Unet为代表的深度网络模型在该类任务中取得了诸多成功的案例。 然而,由于卷积运算的特殊性,该方法在特征提取过程中丢失了部分信息,导致断层识别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有待进一 步提升。将CNN-Transformer混合模块嵌入Unet网络框架中,提出了一种基于U-CNNformer的混合网络模型。混合 网络模型提高了对样本集全局特征与局部细节的挖掘能力,克服了传统Unet网络在断层识别中信息关联性不强的局 限,在保证断层识别精度的同时,提高了模型的鲁棒性。北海F3公开数据测试和我国四川盆地某实际数据的应用表 明,混合网络模型不仅能更精确地检测断层特征,对断层分布的刻画也更为细致,实现了高精度的断层智能识别,可 为钻井高效、安全地开发提供良好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