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收录数据库
  •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
  • 美国《石油文摘》(PA)
  • 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JST)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在线人数

 

本期目录

2007年, 第3期 Previous    Next
沉积·储层
淹没不整合型层序——一种特殊的加深淹没
符颖,韩林
海相油气地质.2007,12 (3): 15-20.  
摘要 ( 310 )     PDF( 271 )

淹没不整合型层序以其凝缩层直接覆盖于层序界面上,即凝缩层+高水位体系域层序类型为特征,以不含有任何暴露证据而区别于层序地层学定义的Ⅰ型和Ⅱ型层序界面,成为碳酸盐地层层序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三级旋回层序界面。以淹没不整合型层序的特征描述、鉴别方法和实例分析阐述了淹没不整合是一种旋回层序的特殊类型,即加深淹没型层序界面。这种淹没不整合型层序在油气运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羌塘盆地胜利河海相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Re-Os 定年
王剑1,付修根1,杜安道2 ,汪正江1,陈文西2
海相油气地质.2007,12 (3): 21-26.  
摘要 ( 281 )     PDF( 331 )

地球化学资料表明,羌塘盆地胜利河海相油页岩有机碳含量为15.05%~ 20.34%,平均为17.695%,灰分含量为55.23%,焦油含量为11.0%;干酪根类型为Ⅱ1或Ⅱ2 型。利用Re-Os同位素对该油页岩层进行定年, 得到的等时线年龄为101±24Ma。该等时线年龄比生物地层所获得的地层年龄年轻

勘探评价
值得重视的海域海相油气勘探
温珍河,刘守全,陈建文,龚建明,肖国林,蔡峰,许红
海相油气地质.2007,12 (3): 5-9.  
摘要 ( 309 )     PDF( 251 )

当前我国海域油气的勘探领域和勘探层位大部分局限于新生界,而对古生代海相地台沉积、特提斯海相沉积、南海生物礁、南海和冲绳等深水盆地领域的勘探涉足不深。通过海域海相油气的地质调查与研究以及新区评价,认为在我国海域拓宽找油的战略选区,力争海域海相油气勘探获得突破、发现储量规模大的整装油田是有可能的。

塔里木盆地西部环阿瓦提凹陷区油气勘探前景再认识
吕修祥1,2,李建交1,2,赵风云3,肖中、3,陈新卫3
海相油气地质.2007,12 (3): 10-14.  
摘要 ( 309 )     PDF( 273 )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震旦系到侏罗系的多个目的层中发现油气,显示了其良好的勘探前景。但从东西方向上看,目前发现的油气田主要分布在盆地东部的环满加尔凹陷区。处在盆地西部的环阿瓦提凹陷区尽管投入了一定的勘探工作量,但一直没有重大发现。井下和地面露头资料揭示,环阿瓦提凹陷区具有良好的油气源条件。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志留系—三叠系碎屑岩都是值得重视的勘探目的层。其中碳酸盐岩储层,不仅具有发育礁滩的古地理背景,同时还具有热液改造的条件;对于碎屑岩而言,断层沟通可能是其捕获油气的关键。

勘探实例
中国海相油气田勘探实例之九: 渤海湾盆地千米桥凝析油气田的勘探与发现
吴永平,杨池银,付立新,肖敦清,马晓明
海相油气地质.2007,12 (3): 44-52.  
摘要 ( 359 )     PDF( 267 )

千米桥潜山凝析油气田发现于1998年10月,于1999年6月产油气。它是渤海湾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低位潜山油气田,油气藏为新生古储式,潜山北、南两侧的古近系生油凹陷为其油气来源,油气主力产层为奥陶系马家沟组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面积为57.1km2,探明油气当量达394.68×108m3。该油气田位于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东北倾没端,是一个受裂缝和岩溶洞穴共同控制的复杂油气田,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气分布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大。本文回顾了油田的勘探和发现历程。在论述潜山油气田地质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取得油气勘探突破的实践和认识,分析了此类潜山勘探的成败原因。

油气成藏
渤海湾盆地及周边的古生古储油气藏——以双洞背斜古油藏与刘其营、苏桥潜山油气藏为例
杨克绳,党晓春,戴福贵
海相油气地质.2007,12 (3): 27-32.  
摘要 ( 315 )     PDF( 271 )

双洞背斜古油藏、刘其营潜山油气藏、苏桥潜山油气藏均为古生古储或自生自储的油气藏(古油藏)。双洞古油藏位于燕山褶皱带山海关隆起北部,邻近渤海湾盆地,其含油层为中—上元古界铁岭组,而该处根本没有下第三系生油层,说明中—上元古界和古生界是其生烃层。刘其营油气藏位于冀中坳陷,储层为奥陶系,盖层为石炭系—二叠系,其上部新生界主要生油层为沙河街组三段,中间相隔厚度约1000~3000 m的沙河街组四段和孔店组隔层。沙河街组三段所生之油气,无法穿过这一隔层及不整合面向下运移到奥陶系储层中,因此刘其营潜山油气藏也不可能是新生古储的。苏桥油气藏是一复式油气藏,上部石炭系—二叠系气藏与下部奥陶系油藏叠合,根据油、气、水性质的对比也可以排除新生古储的成藏模式。渤海湾盆地古生界和中—上元古界具有生烃能力,其中的临清坳陷具备在深部古老地层寻找-生油气藏的条件。

讨论·探索
从天然气水合物的角度看四川盆地的天然气来源
支家生
海相油气地质.2007,12 (3): 61-62.  
摘要 ( 359 )     PDF( 279 )

业已查明在海床中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由此推论地质历史上的海洋中同样存在这种水合物,且主要赋存于深海槽及其两侧地区。另外,世界上已知大油气区多与来自古地槽区的油气源有关。在四川盆地发现的巨大天然气储量难以由已知源岩提供,因此可以考虑到秦岭、龙门山在上扬子地块北缘、西缘的大陆边缘深水槽区,它们在回返造山过程中由天然气水合物的释放和迁移可能提供了大量气源。类似的地台(块)区油气勘探选区可由此借鉴。

盆地·构造
贵州黄平凹陷下古生界油气勘探潜力
赵泽恒,薛秀丽,张桂权
海相油气地质.2007,12 (3): 33-43.  
摘要 ( 366 )     PDF( 391 )

黄平凹陷上震旦统—三叠系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交互沉积, 厚度达5000~6000m,曾具有较好的油气成藏过程。主要有三套烃源岩,即震旦系陡山沱组黑色碳质泥页岩,为“好”烃源岩;下寒武统九门冲组炭质泥页岩和灰岩,以及下寒武统变马冲组—耙榔组泥页岩、炭质泥岩,均为“较好”烃源岩。含油气层主要为下寒武统九门冲组石灰岩、变马冲组—耙榔组砂岩、志留系翁项群二段砂岩和三段泥岩中的砂岩夹层。盖层分布广,厚度大,封盖性好。生储盖组合重复出现,油源、构造的配置关系很好,具有较好的油气保存条件。近期的浅层地震资料表明,虎庄背斜和鱼洞向斜分别可是寻找深层天然气和浅层油气的远景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