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收录数据库
  •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
  • 美国《石油文摘》(PA)
  • 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JST)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在线人数

 

本期目录

2008年, 第1期 Previous    Next
勘探评价
济阳坳陷上古生界烃源岩生烃演化特征
范昆,张林炎,周新桂,黄臣军
海相油气地质.2008,13 (1): 25-32.  
摘要 ( 340 )     PDF( 342 )

济阳坳陷残留上古生界为石炭系—二叠系,大体上以无棣凸起—滨县凸 起—陈家庄凸起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推测最大厚度位于惠民凹陷西部,可达1200m。烃源岩主要为煤、碳质泥岩及暗色泥岩,其中以太原组和山西组的煤层和暗色泥岩最发育。大致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等三次埋藏—隆升旋回交替演化,初次生烃期为中三叠世末,最重要的二次生烃期为早第三纪末。上古生界受热史与埋藏史曲线具有相似性,说明构造-埋藏史是控制烃源岩热演化的主要因素。依据埋藏-生烃史的不同,可划分出四类构造演化组合。其中中凹新凸型生烃演化地区有利于寻找上古生界次生油气藏;中凸新凹型和中凹新凹型生烃演化地区有利于寻找古生古储型油气藏。

青藏高原羌D2井海相烃源岩评价和油源对比 青藏高原羌D2井海相烃源岩评价和油源对比
刘伟,曾花森
海相油气地质.2008,13 (1): 33-36.  
摘要 ( 329 )     PDF( 365 )

南羌塘坳陷D2 井中侏罗统曲布组海相碳酸盐岩大部分为差—好烃源岩级 别,少部分为非烃源岩级别,有机质母质类型以域型为主,热演化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油源对比分析表明,羌D2 井曲布组白云岩和含沥青角砾岩中油质沥青来自该组地层灰岩烃源岩,具自生自储性质。同时,中侏罗统雀莫错组灰黑色泥页岩作为烃源层也存在提供油源的可能性。

勘探技术
中国海相探矿权区块定量评价方法
谢锦龙1,2,徐祖成3,丁成豪2,王晓星2,沈伟刚2
海相油气地质.2008,13 (1): 55-62.  
摘要 ( 335 )     PDF( 191 )

在研究了我国海相油气探矿权区块基本油气地质条件、勘探程度、技术经济 条件等要素和特点的基础上,给出了48 个评价参数和归一化取值参照表,建立了探矿权区块评价工作流程、评分参数及计算公式。提出对我国海相勘探层探矿权区块评价应该注意:与国外海相碳酸盐岩评价的差别;与国内陆相碎屑岩评价的差别;成藏组合的划分;评价内容的有效性、不确定性和评价参数的可信度;成败经验的总结和勘探程度的研究。

油气成藏
渤海湾盆地埕岛油田缝洞型潜山油气藏构造及储层特征
付兆辉1,2,陈发景1,刘忠胜2,张卫平2,程明2,张在振2
海相油气地质.2008,13 (1): 37-44.  
摘要 ( 321 )     PDF( 271 )

埕岛油田古潜山油气藏为典型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埕岛地区经历了多 期次的构造运动,并经受了多期次的断裂与剥蚀作用,为油气成藏创造了良好条件。埕岛油田古潜山可以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即埕北20 断层下降盘的西排山,上升盘的中排山和东排山,三个潜山带成帚状敛于凸起最南端,为几个二级构造单元交汇处,构造应力较发育。埕岛油田有三种储集空间类型:晶间孔隙、溶蚀孔洞和裂缝。

盆地·构造
新构造运动对藏北羌塘盆地油气保存条件的影响
南征兵1,2,李永铁3,郭祖军3
海相油气地质.2008,13 (1): 45-50.  
摘要 ( 319 )     PDF( 347 )

羌塘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泥盆系至侏罗系以海相沉积为 主,白垩系至第四系则以陆相沉积为主。分布最广的上三叠统和侏罗系是主要勘探目的层。喜马拉雅运动以来,羌塘盆地的中生代变形格架受到改造。晚白垩世以来至少有过四次强烈活动,走滑、逆冲与伸展三种构造变形形式共存,以逆冲断层和扭压断层占主导,正断层或扭张断层较少分布。断层发育程度是东、西两头强,中间相对较弱,在E89毅耀E91毅中间区块受新构造应力破坏较弱。青藏高原以整体升降为主,羌塘盆地更是相对稳定,其二级夷平面依然平整,位于海拔5200耀5300m 之间,说明高原在隆升时保持着整体的稳定性。认为羌塘盆地受新生代动力作用的影响不大,仍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中国南方含油气区构造—沉积类型及其勘探潜力
赵喆1,2,钟宁宁2,梁狄刚1,陈建平1
海相油气地质.2008,13 (1): 51-54.  
摘要 ( 365 )     PDF( 282 )

南方含油气的复杂构造区根据构造—沉积类型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四种类 型。通过对不同类型典型含油气区的生烃量及非构造运动天然气散失量的化学动力学计算,认为这四种类型含油气区的油气聚集潜力从好到坏依次为:喜马拉雅运动抬升暴露型、燕山运动抬升暴露型、反复抬升—沉降型和海西—印支运动抬升暴露—后期浅埋型。主要构造运动发生越晚,对油气保存越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