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收录数据库
  •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
  • 美国《石油文摘》(PA)
  • 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JST)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在线人数

 

本期目录

2025年, 第2期 Previous   
综述·评论
中国三大古老海相克拉通盆地 新元古界—古生界沉积新模式及勘探意义
郑剑锋1,2,3, 朱永进1,2,3, 张本健2,4, 孙崇浩2,3,5, 李文正1,2,3, 吴东旭1,2,3, 周进高1,2,3
海相油气地质.2025,30 (2): 97-109.  
摘要 ( 17 )     PDF( 9 )

随着三大海相克拉通盆地油气勘探不断向超深层、古老层系拓展,面临着有利勘探区带不明确的问题,亟需 深化重点时期沉积模式的研究。对三大盆地新元古界—古生界构造-沉积差异演化特征进行总结,分析了构造分异 对沉积演化的控制作用,指出三大古老海相克拉通盆地“裂—坳—隆”构造分异控制碳酸盐台地经历“孤立台地—缓 坡—镶边”演化旋回,裂陷的形成和演化控制了台地沉积分异及纵向上源储盖组合的相似性。建立了 4类碳酸盐沉 积新模式:①“多类台缘”和“双滩”缓坡沉积模式揭示大陆边缘和裂陷边缘、坳陷边缘、内缓坡相带中古隆起和潟湖周 缘是有利丘滩体发育区;②碳酸盐岩与膏盐岩组合体系沉积模式揭示海侵期古隆起周缘是有利滩体发育区;③四川 盆地灯影组断阶型台缘沉积模式揭示多组同沉积断裂控制灯二段阶梯状台缘形成,断块高部位发育厚层丘滩体; ④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持续扩展型台缘沉积模式揭示轮南—富满地区台缘带经历了富泥质缓坡→低角度前积缓坡— 弱镶边台地→垂向加积镶边台地→侧向前积镶边台地的演化。沉积模式新认识明确了三大古老海相克拉通盆地的 古裂陷周缘丘滩带依然是增储上产和资源接替的重要领域,斜坡相重力流沉积、蒸发潟湖相泥灰岩等新领域是值得 关注的勘探区带。沉积新模式的建立有力支撑了油气勘探部署,也为未来勘探提供了新方向、新思路。

沉积·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及对储集体的控制作用
卢 意1,2,张春林2,由雪莲1,聂宇晗3
海相油气地质.2025,30 (2): 119-132.  
摘要 ( 9 )     PDF( 4 )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具有天然气勘探的潜力。为明确有利相带与储集体的分布规律,综合分析单井、野外 露头、地震等资料,在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识别出不整合面和岩性转换面2种层序界面,由此将寒武系划分为2个二 级层序(SS1、SS2)和8个三级层序(SQ1—SQ8),每个三级层序由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并以三级层序为编 图单元,系统编制了寒武系三级层序格架内的 8张岩相古地理图,分析三级层序格架下的岩相古地理展布特征。鄂 尔多斯盆地寒武系经历 2个沉积阶段:SQ1—SQ4为海进阶段,发育碳酸盐缓坡沉积;SQ5—SQ8为海退阶段,发育浅 水型碳酸盐台地沉积。受控于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储层纵向上主要分布于SQ6—SQ8,储层类 型主要包括白云石化鲕粒滩储层、表生岩溶储层及断溶体储层。受控于台缘相和高位体系域白云石化作用、古隆起 的分布及断裂作用,平面上白云石化鲕粒滩储层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南部的台缘带,表生岩溶储层分布于古隆起周 缘,断溶体储层孤立地分布于盆地中。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微生物岩多尺度结构特征 与沉积新模式
徐哲航1,2,3,李文正1,2,3,乔占峰1,2,3,陈政安4,兰才俊5,杨岱林5, 孙晓伟1,2,3,朱心健1,2,3,王永骁1,2,3,蔡 君1,王泽宇
海相油气地质.2025,30 (2): 133-146.  
摘要 ( 8 )     PDF( 19 )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微生物岩蕴含巨大资源潜力,从不同尺度描述微生物岩沉积结构有利于明确其分布 规律。以露头、岩心和薄片资料为基础,多尺度刻画了微生物岩中观尺度、微观尺度和宏观尺度的结构特征。结果表 明:灯影组大量发育微生物岩,根据中观结构特征可分为叠层石与凝块石两大类。此外,还发育内碎屑、核形石、鲕粒 及似球粒等颗粒—泥晶白云岩。灯影组在台地上发育11种岩相,这些岩相构成3种岩相组合,分别对应潮间—潮上、 浅潮下以及潟湖3种沉积环境。潮间—潮上环境常见窗格状与帐篷状暴露构造,并且发育多期叠置的微生物层宏观 建造;浅潮下环境发育透镜状微生物丘建造,以及砂屑颗粒—泥粒碳酸盐岩;潟湖环境以中—厚层状泥晶白云岩为 主,上部发育薄层的微生物岩沉积。由此建立四川盆地灯影组微生物岩沉积模式,可形成优质储层的微生物岩主要 发育在潮间—潮上带下部和浅潮下带上部。

川西北蓬溪—盐亭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 层序演化及鲕滩展布特征
林诚诚1,刘 宏1,2,3,刘 冉4,徐 唱4,谭 磊1,2,王 东1,2,张 坤1,2
海相油气地质.2025,30 (2): 147-156.  
摘要 ( 10 )     PDF( 1157 )

基于钻井、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对川西北蓬溪—盐亭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开展层序特征、层序演化与鲕 滩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飞仙关组整体可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3),层序界面具有特征的岩电与地震响 应。②SQ1层序具有高角度S形前积反射结构,受高频层序海平面升降旋回控制,发育高频限制型鲕滩沉积,滩体主 要沿各期前积体的上部发育,单期滩体规模较小,横向上呈北西向叠置迁移特征。③SQ2层序为低角度前积反射结 构,地形坡度整体较缓,受三级海平面升降旋回控制,层序内发育稳定广覆式鲕滩沉积,滩体厚度较大,平面上分布稳 定。④SQ3层序为连续平行反射特征,发育局限—蒸发台地相,以泥岩、白云质膏岩互层为特征,厚度均一。该项成 果为川西北飞仙关组台内鲕滩油气藏的精细勘探与高效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勘探评价
四川盆地大安探区须家河组致密气 成藏条件与勘探领域
罗 峰1,厚刚福2,刘占国2,熊加贝1,伍松林2,芮 昀1, 陈星渝2,袁晓俊1,宋 兵2,伍 劲2,刘少治2
海相油气地质.2025,30 (2): 157-166.  
摘要 ( 7 )     PDF( 3 )

四川盆地大安探区为复杂构造变形区,为了厘清须家河组致密气成藏条件,落实下一步勘探领域,对其烃源 岩、沉积体系、致密砂岩储层和圈闭条件开展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大安探区须家河组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须 四段和须六段发育多期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分流河道,砂体叠置连片分布,受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的影响,储层普遍 致密,后期溶蚀作用和裂缝有效改善了储层物性。②须三段和须五段为研究区主力烃源岩层,烃源岩厚度大、面积广、 有机质丰度高,以Ⅲ型和Ⅱ2型干酪根为主,目前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为大安探区致密气成藏奠定了资源基础。③ 须四段和须六段致密砂岩储层在垂向上与须三段和须五段烃源岩成不等厚互层,构成下生上储式源储组合,有利于形 成构造气藏;须三段和须五段主力烃源岩层内部发育“泥包砂”型曲流河河道致密砂岩储层,源储一体,构成自生自储 式源储组合,有利于形成透镜状构造-岩性气藏。提出了丹凤场构造带背斜主体部位和临江向斜北、临江向斜中、临江 向斜南、云锦向斜东等构造翼部的须四段和须六段为下一步构造气藏重点接替领域;丹凤场背斜、来苏向斜北和临江 向斜中部的须三段和须五段源储一体,有利于形成“泥包砂”型构造-岩性气藏,为下一步致密气的潜在探索领域。

勘探技术
库车坳陷白垩系沉积前古地貌及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莫 涛1,2,王 珂3,王俊鹏3,金文正4
海相油气地质.2025,30 (2): 167-176.  
摘要 ( 9 )     PDF( 4 )

在完成16条南北向地质剖面的平衡剖面构造复原的基础上,恢复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白垩系沉积前古地貌 并分析了古地貌对沉积的控制作用。首先根据平衡剖面构造缩短量的计算,推算出库车坳陷白垩系沉积前古盆地的 北部边界;然后根据恢复后的白垩系厚度数据,绘制了库车坳陷白垩系沉积前古地貌;最后根据恢复后的侏罗纪末期 平衡剖面编制库车坳陷侏罗纪末期古地质图,并分析了古地貌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库车坳陷南北向地 质剖面自白垩纪早期至今的构造缩短量介于3.74~26.02 km,构造缩短率介于3.76%~24.74%,构造变形量主要集中在南 天山的山前地区。根据地质剖面与构造走向法线的夹角计算出,盆地现今边界与白垩系沉积前的边界相比向南推移了 最小3.70 km,最大25.19 km。②白垩系沉积前古地貌具有隆坳相间的特征,自西至东依次分为温宿凸起区、拜城低凸 起区、中心沉降区、阳霞斜坡区和阳东低凸起区。这与侏罗纪末期库车坳陷南北两侧的不均匀构造挤压应力以及内 部沉积地层岩性差异密切相关。③古地貌控制库车坳陷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发育南北两套沉积体系。北部沉积体 系在坳陷东西两侧为扇三角洲,在坳陷中部为辫状河三角洲;南部沉积体系发育小型近源扇三角洲。

页岩油储层脆性指数贝叶斯叠前地震直接反演方法
张红杰1,杨 光1,吴 昊1,孙 龙1,刘智军1,高 巍2,乔传乡2,曾勇坚3
海相油气地质.2025,30 (2): 177-184.  
摘要 ( 9 )     PDF( 4 )

裂缝参数与脆性指数的合理预测对页岩油储层勘探开发进程中的水力压裂过程起到指示作用并为研究区

开发地质
碳酸盐岩气藏井网加密开采提高采收率 大型仿真物理模拟实验
胡 勇1,2,焦春艳1,2,赵 益3,吴 娟3,贾 松3,杨东升4,郭长敏1,2,陈 灿3,陈璐瑶
海相油气地质.2025,30 (2): 185-192.  
摘要 ( 6 )     PDF( 4 )

为了研究井网加密开采对碳酸盐岩气藏提高采收率的作用,以四川盆地磨溪雷一1 气藏为研究对象,建立了 一套18 m长的大型仿真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和装置。在渗透率为0.56×10-3 μm2,不同含水饱和度条件下,实验模拟单 井开采和井网加密开采两种方式,对于井网加密开采方式,实验进一步对比分析了分批加密、同时加密两种方式在两 种不同加密时机(稳产期末和废弃条件)时对气藏采收率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①单井开采时,采收率受含水 饱和度影响十分显著,在含水饱和度为 20%~50%的条件下,不加密时采收率为 14.6%~64.7%;两口井加密后采收率 可提高至85.9%~92.7%,效果明显;②加密井提高采收率主要是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提高未动用区储量动用 范围,另一方面是提高已动用区压降效率。气藏储量动用情况与含水饱和度和距离气井远近密切相关,井网加密可 以根据储量动用情况进行部署,优选储量未动用区域和已动用(未充分)区域。③部署加密井提高采收率幅度随加密 井数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因此,建议老区需要根据气藏剩余储量特征合理优化加密井数,不宜过度加密。 从提高采收率幅度和开采效率两个角度分析,在稳产期末采用集中部署加密井同时加密方式,对延长稳产期、提高采 收率和缩短生产周期更为有利。研究成果对于气藏井网加密部署提高采收率具有指导意义。

讨论·探索
南方海相页岩气解吸类型及其地质成因
岳 锋,赵天宇,安 亮,李论基
海相油气地质.2025,30 (2): 110-118.  
摘要 ( 15 )     PDF( 10 )

页岩气解吸规律可间接反映其富集程度和保存条件。基于变温解吸实验及解吸气成分测试,划分南方海相 页岩气解吸类型,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南方海相页岩气有4种解吸类型: ①常温解吸型。在地表温度条件下即大 量解吸页岩气,解吸气以甲烷为主,良好的生气物质基础和保存条件、较发育的裂缝系统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②地 温解吸型。在地层温度条件下开始大量解吸,解吸气以甲烷为主,弱盖层封闭和侧向散失所导致压力封闭条件的缺 失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③高温解吸型。在90 ℃以上高温条件下开始大量解吸,解吸气中O2和N2含量较高,浅埋藏 作用和破坏的保存条件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④高温低气型。在高温条件下解吸气含量较低,解吸气中基本不含烃 类气体,长期深埋藏作用和破坏的保存条件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常温解吸型页岩气具有较好的勘探开发条件,地 温解吸型目前不具备经济开发条件,高温解吸型和高温低气型无勘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