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收录数据库
  •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
  • 美国《石油文摘》(PA)
  • 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JST)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在线人数

 

本期目录

2013年, 第2期 Previous    Next
本期栏目: 沉积·储层   勘探技术  
沉积·储层
四川盆地中三叠世雷口坡期障壁型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特征及有利储集相带分布
辛勇光1,周进高1,倪超1,谷明峰1,宫清顺1,董庸1,张雅娟2
海相油气地质.2013,18 (2): 1-7.  
摘要 ( 1503 )     PDF( 753 )

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含气层系。根据露头、岩心、分析化验、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受古地质背景和海平面升降旋回的控制,四川盆地在中三叠世雷口坡期是一个水体浅、盐度大、范围广阔的障壁型碳酸盐岩台地,由于受周边古隆起和盆内水下古隆起障壁作用的限制,台地内外海水交流不畅,台地内水动力条件偏弱、生物不繁盛、干旱气候为主是其基本特征。雷口坡组在平面上表现为自西向东台地边缘—潟湖边缘坪(台内滩)—潟湖—潟湖边缘坪(台内滩)—潟湖—混积潮坪的沉积相展布特征,纵向上表现为蒸发岩、白云岩与石灰岩互层的演化特征。绘制了盆地雷口坡期岩相发育演化图。预测盆地西部龙门山白云石化台缘滩、中部泸州—开江水下古隆起及其周边的古地貌高处台内滩和潟湖边缘白云岩坪是有利的储集岩相分布区。

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古岩溶储层特征及发育主控因素
宋晓波,王琼仙,隆轲,许国明,石国山,冯霞,邓强,蔡左花
海相油气地质.2013,18 (2): 8-14.  
摘要 ( 611 )     PDF( 414 )

受中三叠世末印支运动早期的影响,川西地区中三叠统碳酸盐岩普遍受到剥蚀和岩溶作用。通过多口井和多个露头剖面的岩心、岩屑观察分析和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古表生岩溶特征明显。古岩溶作用为雷口坡组顶储层的发育创造了条件,雷口坡组上部发育了一套岩溶孔隙型储层,主要分布于四段上亚段,在新场地区储层段累计厚度达38~75m,岩性主要为微—粉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藻)砂屑白云岩及(藻)砂屑灰岩等,以Ⅱ—Ⅲ类储层为主。认为该套储层的发育主要受岩性组合、微古地貌及埋藏期岩溶作用控制。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白云岩成因及其储集性能
苏中堂1,陈洪德1,徐粉燕2,金学强3
海相油气地质.2013,18 (2): 15-22.  
摘要 ( 566 )     PDF( 447 )

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野外剖面、钻井岩心和铸体薄片的观察以及地球化学分析及岩石物性测试,马家沟组白云岩可分为泥微晶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和溶蚀残余白云岩三大类。泥微晶白云岩常有石膏伴生,Sr 含量较高,其稀土配分模式及δ13C分布区间等特征与本区的泥微晶灰岩相似,包裹体均一温度接近地表温度,为近地表与海水相关流体准同生白云石化。晶粒白云岩的伴生矿物少,Sr 含量低,其稀土配分模式及δ13C 分布区间与本区的泥微晶灰岩相近,包裹体均一温度较高,为与海水相关流体埋藏白云石化。溶蚀残余白云岩为前两类白云岩受后期大气淡水改造而成。晶间孔、晶间溶孔、溶孔为马家沟组白云岩的主要储集空间。泥微晶白云岩的孔隙度、渗透率均较低,难构成储层;晶粒白云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较高,可成为良好储层;而溶蚀残余白云岩具高孔高渗特征,为优质储集岩类。盆地中东部、东南部、南部及天环地区是白云岩型储层勘探的重点区域。

塔北中部石炭系东河砂岩物源及沉积体系
陈秀艳,罗平,贾进华,马德波,周波
海相油气地质.2013,18 (2): 23-30.  
摘要 ( 504 )     PDF( 493 )

塔北中部东河塘—哈拉哈塘—哈得逊地区分布的下石炭统巴楚组东河砂岩段是深埋的海相优质碎屑岩储层。对重矿物的聚类分析以及对稳定系数、ZTR指数、砂岩碎屑组分含量和岩屑类型特征的分析表明,研究区东河砂岩有两个主要物源体系,且物源供给方式不同。根据地震反射特征、碎屑组分平面分布形态及粒度反映的水动力条件等,认为位于研究区西北侧的轮台凸起以浪控三角洲的形式向东河塘—哈拉哈塘地区供给沉积物,而哈得逊地区以正常波浪侵蚀填平补齐的形式供给沉积物,推测在这两个地区的中间区Ⅱ存在物源混合带。岩心观察描述及测井、录井资料分析证实,不同物源供给体系受波浪强烈改造作用,均发育滨岸沉积,东河塘—哈拉哈塘地区主要发育浪控三角洲改造后的前滨海滩砂,哈得逊地区发育正常浪控前滨砂砾质滩,研究区中部地区发育中上临滨,南部地区发育下临滨—浅海。

勘探技术
生物礁、生物丘及滩相沉积的地震特征对比与识别——以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储层预测为例
唐武1,2,王英民1,2 ,杨彩虹3,仲米虹4,李冬5 ,秦培莉6,朱国隆7,刁宛1,2
海相油气地质.2013,18 (2): 56-64.  
摘要 ( 696 )     PDF( 596 )

在深水无井碳酸盐岩发育区开展储层预测,单纯以丘状地震反射作为识别生物礁的依据容易把不具有储层意义的生物丘误判为生物礁,同时也会忽略具有储层意义但不具有丘状反射特征的滩相沉积。对生物礁、生物丘及滩相沉积这三类地质体从地震反射特征和地震速度特征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比,它们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生物礁为高速反射,同时具有丘状反射外形;生物丘具有丘状反射外形但为低速反射;滩相沉积为高速反射,但无丘状反射外形。由此建立了新的深水区礁滩储层预测方法,并对琼东南盆地一深水研究区中新统梅山组碳酸盐岩储层进行了重新预测,把原来预测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生物礁”划分为生物丘,同时还新发现了面积几可与生物礁相当的滩相沉积。本文所用方法对深水区碳酸盐岩储层的预测更为精确。

勘探早—中期的沉积盆地有效烃源岩综合预测方法探讨——以北黄海某盆地为例
冯常茂,白志琳,涂广红,王后金,胡小强,杜民
海相油气地质.2013,18 (2): 65-71.  
摘要 ( 518 )     PDF( 274 )

针对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提出了一套有效烃源岩的综合预测方法。其基本思路是,从钻井出发,井震结合,按由点到面、由剖面到平面的顺序分五步进行:确定有利沉积相带;确定烃源岩平面分布;划分区域沉积相分布;确定平面热演化分布;有效烃源岩分布预测。利用该方法,对北黄海某盆地侏罗系SQ1层序进行了有效烃源岩预测。

碳酸盐岩油气藏缝洞单元多学科综合划分方法研究——以塔里木盆地轮古11井区为例
邓兴梁1,刘俊锋1,裴广平1,李保华1,翟姝玲1,常少英2,高翔1,王霞1
海相油气地质.2013,18 (2): 72-78.  
摘要 ( 542 )     PDF( 364 )

对于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进行缝洞单元精细研究非常重要。盲目部署加密井,很容易导致因为所在单元的储量已被动用而失利。本文采用的碳酸盐岩缝洞单元多学科综合划分方法是:在有井控制的地区,首先 分析井间连通性,然后结合生产动态、常规解析试井、流体性质、数值试井等多学科资料确定缝洞单元边界;在无井控制的地区,影响连通性最重要的主控因素是储层本身的相互连通性,其次才是断裂和裂缝,这时可在连通性约束下进行储层和裂缝预测,并以此为主要依据确定缝洞单元边界。对塔里木盆地轮古油气田轮古11 井区划分出80个缝洞单元,其中有55个为储量未动用单元(潜力单元),并部署了一些加密井,已钻的XW1井获得了成功,投产初期日产油95t,不含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