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收录数据库
  •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
  • 美国《石油文摘》(PA)
  • 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JST)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在线人数

 

本期目录

2016年, 第3期 Previous    Next
沉积·储层
多资料约束下的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王 坤1,刘 伟1,黄擎宇1,石书缘1,王 平2,张艳秋2
海相油气地质.2016,21 (3): 1-12.  
摘要 ( 429 )     PDF( 430 )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露头分布局限、钻井数量少,给开展盆地尺度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带来困难。以肖尔布拉克露头为基础,根据岩相发育特征及叠置样式完成了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寒武系共发育8个Ⅲ级层序,18个Ⅳ级层序。井下录井岩性剖面精度低,难以满足层序划分的要求,基于Fisher判别分析,综合利用岩心及测井资料完成岩性识别;利用GR曲线的最大熵谱分析完成对泥质含量变化趋势的识别;利用地震资料上可识别的削截特征进行层序界面的识别。在多资料的综合约束下完成了井下层序划分。利用贯穿盆地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剖面上具代表性的10口钻井和1个露头剖面的资料,完成了台—盆尺度的高频层序对比,分析了等时格架下的地层沉积样式与岩相变化特征。认为总体上寒武纪地层由早至晚沉积速率逐渐增大,沉积中心向盆地方向迁移。层序类型不同,储层发育特征亦不同,层序界面处常发育优质储层。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岩相古地理特征和沉积模式
王 龙1,2,沈安江2,3,陈宇航1,2,苏 旺1
海相油气地质.2016,21 (3): 13-21.  
摘要 ( 452 )     PDF( 257 )

在系统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露头、岩心和薄片观察,结合测井和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四川盆地龙王庙组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沉积模式。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及周缘在寒武系龙王庙组沉积时期为远端变陡的缓坡环境,自西向东依次发育近岸潮坪—内缓坡—中缓坡—外缓坡相带。其中四川盆地主体位于内缓坡,它又可划分为浅水内缓坡、局限内缓坡和开阔内缓坡三个古地理环境,发育颗粒滩、滩间海、正常潟湖、局限潟湖和潮坪等5种亚相。在纵向上龙王庙组沉积期经历了上下两个海侵—海退的短期旋回。古地貌较高的浅水内缓坡主要发育上旋回,以颗粒滩和滩间海亚相为主,沉积了较厚层的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细晶白云岩、粉晶白云岩等。局限内缓坡和开阔内缓坡的下旋回发育了2套完整的潟湖—台坪组合,岩性以泥晶灰岩为主。上旋回普遍发生了白云石化,水体能量总体较弱;其中在局限内缓坡由于水流不畅、环境局限,以上旋回发育膏盐岩为特征。四川盆地及周缘缓坡台地的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的主控因素有三个:即古构造控制了沉积体系和沉积相类型;海平面升降控制了沉积物的垂向叠置和演变;古地貌和水体能量控制了沉积物类型和沉积微相分异。据此预测了安岳—南充—剑阁一带为有利储层的分布区。

滇黔北坳陷及邻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
舒 兵1,张廷山1,梁 兴2,杨 洋1,谢 磊1,张 朝2
海相油气地质.2016,21 (3): 22-38.  
摘要 ( 522 )     PDF( 353 )

基于8口钻井、2个剖面点的岩样观察和测试分析,滇黔北坳陷及邻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段是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的层段,有机质演化达到过成熟阶段。X衍射全岩分析表明,龙马溪组泥页岩由黏土矿物、石英、碳酸盐、长石、黄铁矿等矿物组成,黏土矿物则以伊利石为主。泥页岩的平均脆性指数56.11%~73.21%,压裂时易于形成网络裂缝;常规物性测试,孔隙度、渗透率很低,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级孔隙和裂缝发育。

油气成藏
羌塘盆地昂达尔错白云岩古油藏地质特征及成藏条件
彭清华1,2,杜佰伟1,2,谢尚克1,2,郑 博1,2
海相油气地质.2016,21 (3): 48-54.  
摘要 ( 466 )     PDF( 403 )

昂达尔错白云岩古油藏位于羌塘盆地南羌塘坳陷,是羌塘盆地规模最大的古油藏带,对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依据铸体薄片、储层物性、沥青族组分分析,剖析了白云岩古油藏地质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昂达尔错古油藏的储集体可归类为低孔—低渗型到中孔—中渗型储层,为较好储层类型;其石油族组分呈现饱和烃含量低、非烃+沥青质含量高的特征,为芳香沥青型、芳香环烷型石油。划分出两套生储盖组合,其中的下侏罗统曲色组—中侏罗统布曲组组合为较好的生储盖组合类型,具有较好的勘探远景。认为古油藏在晚侏罗世成藏,在喜马拉雅期遭受逆冲破坏

勘探技术
基于野外资料和Google Earth影像的地质信息识别与提取方法——以塔里木盆地西克尔奥陶系古岩溶露头为例
石书缘1,胡素云1,刘 伟1,武 娜1,蔡 俊2
海相油气地质.2016,21 (3): 55-64.  
摘要 ( 534 )     PDF( 288 )

以塔里木盆地西克尔奥陶系古岩溶露头为研究对象,根据高精度GPS野外定点和Google Earth影像数据的结合,明确了岩溶地质现象在影像图上的响应特征,进而提取定量化的古岩溶信息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建立了古岩溶地质模型。本项研究证实了基于野外资料和Google Earth影像的地质信息识别与提取方法的可行性,也表明了该方法能够实现对未开展露头考察的影像图直接提取相应地质信息和采集定量化数据。通过利用这些数据建立岩溶储层地质模型,结合野外资料,综合分析岩溶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而客观地理解地下岩溶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能够为勘探开发提供有效指导。

岩溶洞穴型油藏描述中的几种方法——以塔北轮古西油田为例
常少英1,2,邓兴梁3 ,戴传瑞1,曹 鹏1,罗宪婴1,闫晓芳1,余异志4,刘江丽1
海相油气地质.2016,21 (3): 65-71.  
摘要 ( 481 )     PDF( 218 )

以塔里木盆地北部轮古西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洞穴型油藏为例,针对几个制约油田高效开发的重要问题,采用了相应的油藏描述技术对策:(1)在分析岩溶成因的基础上,对三维地震数据进行岩溶洞穴分层解释,描述不同洞穴层发育特征;(2)采用岩溶沟谷趋势面法确定油水界面,指导避水开发;(3)通过岩石物理分析,确定了用于识别泥质充填洞穴的泥质指示因子,然后运用地震反演技术,筛选出未被泥质充填的有效储层。通过这三项技术方法的实施,弄清了四层洞穴储层的分布特征以及它们与供油的关系;厘清了油水在洞穴储层中的赋存特征;发现岩溶斜坡的充填程度高于岩溶台地;最后评价出三类残丘含油单元。三项技术对策在岩溶洞穴型油藏描述方面具有较强适用性,可为相同类型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技术借鉴。

碳酸盐岩串珠状地震相储层自身要素研究及高效井轨迹优化——以塔里木盆地塔中西部奥陶系为例
王 平1,胡太平1,谢 恩1,江 杰1,张 敏1,丁肇媛1,齐凤林2
海相油气地质.2016,21 (3): 72-78.  
摘要 ( 494 )     PDF( 249 )

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及开发动态等资料,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塔中西部地区高效井与串珠状地震相储层的关系。提出了峰谷能量指数的概念,指数越大,串珠状地震相储层越发育。若强串珠状地震相发育伴生断裂,则储层发育规模较大;串珠状地震相位于缝洞系统的相对高部位,则一般油柱高度大,有较长的无水采油期。对于强串珠状地震相,水平井水平段轨迹设计在最大波谷处较为合适;对于弱串珠状地震相,水平井水平段轨迹设计在最大波谷之下的零相位之上较为合适。塔中西部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具备四项要素(峰谷能量指数大于17 000、伴生断裂发育、处于缝洞体系高部位、目的层井轨迹位于储层顶部)的强串珠状地震相储层,钻井易高产稳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