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收录数据库
  •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
  • 美国《石油文摘》(PA)
  • 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JST)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在线人数

 

本期目录

2023年, 第3期 Previous    Next
沉积·储层
柴达木盆地昆仑山前带 下干柴沟组下段储层差异性
宫清顺1, 刘占国1, 龙国辉2, 朱军2, 霍鹏3,李朝琦3,朱超1,伍劲1,宋光永1
海相油气地质.2023,28 (3): 239-249.  
摘要 ( 111 )     PDF( 107 )

昆仑山前带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目的层。受砂岩储层发育程度差异所控 制,昆仑山前带不同地区油气富集程度存在差异。为了明确储层的差异性及形成机制,利用岩心、测井及分析化验等 资料,对昆仑山前带的切6区、乌南斜坡带、东柴山地区及弯西构造带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下干 柴沟组下段储层在时空上的差异性明显。昆仑山前带下干柴沟组下段发育以原生粒间孔为主的碎屑岩孔隙型储层, 储层砂体成因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相的平原分流河道、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及滨浅湖相的滩坝。沉积 相及成岩作用的双重叠加影响导致昆仑山前带储层发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在同等埋深条件下,受沉积微相控制的 储层沉积组构差异与砂体规模差异是储层物性差异的主因,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层物性最好,其次为 河口坝、平原分流河道,滩坝与席状砂的储层物性较差。在不同埋深条件下,受最大古埋深和古地温梯度等因素影响 而形成的差异压实作用是不同区带储层物性差异的主因,切6区和弯西构造带的储层物性最好,乌南斜坡带的储层 次之,东柴山地区的储层物性差。

柴达木盆地九龙山地区中侏罗统湿地型辫状河 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王波1,王艳清2,马进业1,宫清顺2,朱军1,朱超2, 李雅楠1,王远飞1,裴梓薇1,张君1,魏巍1
海相油气地质.2023,28 (3): 250-260.  
摘要 ( 112 )     PDF( 81 )

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地震和实验测试等资料,对柴达木盆地九龙山地区中侏罗统沉积特征及成藏条件进行 分析。结果表明:①九龙山地区中侏罗统发育潮湿气候下的陆相含煤沉积建造,属于湿地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② 中侏罗统发育3类岩相组合:第1类是浅灰色、棕灰色泥岩与砂岩、含砾砂岩、砂砾岩和砾岩互层;第2类是煤层、深灰 色碳质泥岩与砂岩、含砾砂岩和砾岩互层;第3类是深灰色碳质泥岩、油页岩和泥岩互层。3类岩相组合分别对应辫 状河三角洲的上平原、下平原—前缘和湖相沉积。③中侏罗统沉积时期河道较频繁迁移,砂体在平面上呈辫状、网状 和朵状分布,具有多期叠置、侧向变化较快的特征。研究认为中侏罗统辫状河三角洲下平原与前缘河道砂体的油气 成藏条件优越,是九龙山地区常规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湖相油页岩是九龙山地区非常规油气勘探的潜在领域。

基于深度学习地震多属性融合的 海上少井条件下河道型砂体构型解释 ——以西湖凹陷X 气田为例 王
王喜鑫1, 2,倪雪儿1,李少华1,张昌民1,段冬平3,刘英辉3,丁芳3,李强强1
海相油气地质.2023,28 (3): 261-268.  
摘要 ( 136 )     PDF( 122 )

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构型)控制了储层非均质性,进一步控制着油水运动规律。尤其在油气田开发中后期, 砂体构型的精细解释是明确剩余油气分布规律及指导油气田进一步高效开发的关键。以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X 气田始新统平湖组2号砂组为例,基于少井条件,以地震沉积学与构型分析理论为指导,采用聚类分析地震属性融合 与深度学习地震属性融合相结合的方法,对河流相储层进行砂体构型精细解释。结果表明:单一地震属性与井点砂 岩厚度的相关性较差,多种地震属性的聚类融合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砂体预测能力,但其所反映的砂体边界模糊不 清。在聚类分析地震属性融合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虚拟井增加深度学习的样本数量,进而采用深度学习地震属性融 合方法,对15种地震属性进行无差融合,有效提高了砂体预测及河道边界刻画的能力,消除了聚类地震属性融合图中 的异常高值区。明确了研究区平湖组2号砂组河道型砂体5级、4级构型的平面展布特征以及井间砂体叠置关系:2号 砂组单一河道呈曲流特征展布,弯曲指数为1.63,砂体以侧向切叠为主,宽度为150~480 m,点坝跨度为154~366 m。

勘探评价
柴达木盆地腹部中央古隆起的形成演化 及油气勘探意义
朱超1,刘占国1,王波2,宫清顺1,王艳清1,唐鹏程1, 魏学斌2,伍坤宇2,唐丽2,张娜2
海相油气地质.2023,28 (3): 269-279.  
摘要 ( 151 )     PDF( 95 )

利用露头、钻井、地震及大量实验分析资料,从现今地层结构、沉降-沉积速率、古水体盐度、岩石组合及沉积 相展布、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等方面,论证了柴达木盆地腹部一里坪坳陷与柴西坳陷之间发育大型水下古隆起,并通过 构造解析和古地貌恢复,分析其演化过程,最后从油气成藏角度阐述了古隆起对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意义。研究表明: ①古新世早期,受早喜马拉雅挤压造山运动影响,形成了古隆起雏形,平面上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分隔了其东、西两 侧的一里坪坳陷与柴西坳陷;始新世至渐新世,古隆起具有很好的继承性,下干柴沟组沉积时期隆起区最大面积约为 3 500 km2;至中新世晚期,受柴西沉积中心向东迁移及南北向物源补给的影响,古隆起演变为宽缓斜坡。②古隆起对 油气成储、成烃、成藏具有控制作用:古隆起南北两端近物源区发育规模三角洲砂体,而中心主体区远离物源,处于欠 补偿咸化水体环境,发育规模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受古隆起的分隔影响,西侧柴西坳陷下干柴沟组上段—上干柴沟组 已证实发育优质咸化湖相烃源岩,东侧一里坪坳陷可能发育有效烃源岩;古隆起是油气运移有利指向区,有利于油气 聚集成藏,可作为下一步有利勘探区带。

塔里木盆地沙井子断裂带油气地质条件 及勘探潜力
杨连刚1,熊冉2 ,康婷婷1,罗新生1,张荣虎2,夏伟杰1
海相油气地质.2023,28 (3): 280-290.  
摘要 ( 119 )     PDF( 88 )

通过钻井、地震和野外露头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根据构造特征及派生断层的差异性,将塔里木盆地沙井子断 裂带划分为东段、西段、中段及阿恰段等4段。沙井子断裂带具有加里东晚期开始发育、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多 期活动、喜马拉雅期定型的演化特征,发育构造、地层、潜山等多种类型的圈闭,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区。研究表明:① 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和中奥陶统萨尔干组2套优质烃源岩为研究区油气的主要来源;②寒武系盐下丘滩相白云岩、 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潮坪-滨岸复合沉积相的潮汐水道砂岩及滨岸砂坝、三叠系俄霍布拉克组扇三角洲及克拉玛依组 辫状河三角洲砂岩为研究区的3套主要储层;③中寒武统厚层膏盐岩、志留系塔塔埃尔塔组泥岩夹层及依木干他乌 组厚层泥岩、三叠系俄霍布拉克组及克拉玛依组泥岩夹层为研究区的3套主要盖层;④油气充注呈现多期性、以晚期 为主的特点。建立了志留系、三叠系“构造主控、多期充注、晚期成藏”和寒武系盐下“构造主控、连续充注”2种油气成 藏模式,指出沙井子断裂带下盘的志留系和三叠系、上盘阿恰段的寒武系盐下为有利勘探区。

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东南台缘带 走滑断裂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吴永宏1,2,刘嘉伟1,冯亮2,庞艳超1,唐青松2,刘晓旭1,邬光辉1
海相油气地质.2023,28 (3): 281-300.  
摘要 ( 122 )     PDF( 158 )

开江—梁平海槽周缘二叠系—三叠系礁滩型气藏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但深层(>4 500 m) 碳酸盐岩储层致密,制约了天然气藏的高效勘探与开发。基于重新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开展走滑断裂的地震识别, 研究走滑断裂的构造特征,并结合钻井资料分析走滑断裂控藏作用与天然气富集规律。结果表明:开江—梁平海槽 地区发育一系列北西向的走滑断裂带,具有纵向分层、平面分段特征。剖面上走滑断裂多表现为直立型断裂与花状 断裂多层叠置,平面上断裂组合以斜列、侧列为主,形成线性构造、雁列构造、花状构造、马尾状构造等多种构造类型。 走滑断裂位移小、成熟度低,经历震旦纪末—早寒武世、前二叠纪、二叠纪—三叠纪等3期走滑断裂活动,具有连接生 长机制与继承性发育的特征。走滑断裂带裂缝发育,断裂及其相关溶蚀作用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发育,可导致碳酸盐 岩渗透率增长超过1 个数量级、孔隙度增长超过1倍。走滑断裂不仅沟通海槽内的二叠系烃源岩,形成侧向运移优势 通道,而且可垂向连通深部烃源岩,形成断裂输导、复式成藏的多个含气层。开江—梁平海槽周缘台缘带及台内与走 滑断裂有关的深层碳酸盐岩气藏的勘探开发潜力巨大,是值得深入探索的有利新领域。

黄骅坳陷乌马营潜山二叠系地层水化学特征 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汪淼1,楼达2,朱蓉1,陈雪刚1,胡威1,王辉2,赵勇刚2,雒蓉2,龚守捍2
海相油气地质.2023,28 (3): 301-310.  
摘要 ( 167 )     PDF( 103 )

黄骅坳陷乌马营潜山属于持续深埋型潜山,地层水矿化度整体较高,地层封闭条件较好,而二叠系下石盒子 组地层水具有异常低的矿化度特征。通过测试现今地层水的氘氧同位素值,分析流体包裹体岩相、均一温度与古盐 度特征,揭示二叠系地层水淡化成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乌马营潜山现今地层水的氘氧同位素分布远离 大气降水曲线,表明受现今大气降水影响较弱;烃类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主要分布在130~150℃范围内,以晚期成藏 为主;部分包裹体地层水古盐度初始值小于5%,成藏期有明显降低现象,表明地层水经历了淡化过程。在晚白垩世 末期,地层水淡化主要受下渗大气水淋滤作用影响。之后由于地层持续深埋,大气水下渗影响逐渐减弱。在沙河街 组至明化镇组沉积时期,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地层压实排水,排出的低矿化度地层水进入相邻的二叠系砂岩储层,导 致储层地层水进一步淡化。地层水淡化促进次生孔隙的生成,改善储层物性,同时在局部形成碳酸盐胶结物,增强了 储层非均质性。地层水淡化过程与油气运移充注同步进行,地层水流动方向指示了油气的运聚方向。

综述·评论
热液流体活动的识别方法及 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进展
张兰馨1,2,张凤奇1,2,赵振宇3,高建荣3,李程善4,王庆利5,朱志锋5
海相油气地质.2023,28 (3): 225-238.  
摘要 ( 188 )     PDF( 271 )

基于大量的文献调研,归纳总结了热液流体活动的识别方法,并系统梳理了热液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目前热液流体活动的主要识别方法可归纳为3大类,分别为岩石矿物学特征组合法、温感参数异常法、地球化学元素 含量异常法。在具体应用时,应尽可能选取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判识。热液流体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体现在4个方 面:深部热液流体通过提供烃源岩成熟演化所需要的热能、外源氢和催化剂等方式为烃类物质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 条件;热液流体对油气储层的影响既有建设性也有破坏性,以热液溶蚀的建设性为主;深部热液流体可以增强盖层封 闭性;热液流体可促进烃源岩生烃并形成生烃增压,从而促进油气的初次运移,热液流体的溶蚀作用可改善储层物性 进而促进油气的二次运移。

开发地质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近系砂岩储层 渗透率和埋深下限研究
张月霞,丁琳,周凤娟,李晓艳
海相油气地质.2023,28 (3): 311-322.  
摘要 ( 132 )     PDF( 83 )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近系砂岩埋深大,储层非均质性强,有效储层及其下限受构造位置、粒度、填隙物、埋 深及地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利用岩石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分析,综合物性、地温、DST等资料,在古近系砂岩储层特 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与产能相关的平面径向流计算法得出有效储层的渗透率下限;并基于孔隙型碎屑岩储层物性 随埋深的演化关系,系统研究不同粒度砂岩储层渗透率随埋深变化的规律,预测有效储层埋深下限特征。结果表明: ①恩平组、文昌组岩石类型以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原生孔为主。②不同地区经济产能(40 m3/ d)有效储层渗透率下限值不同:陆丰、西江地区约为5×10-3 μm2,惠州地区为10×10-3 μm2。③对于较纯净(泥质、胶结物 含量均小于5%)的砂岩,粒度越粗,埋深下限越大。如LF2构造粗砂岩的中产渗透率下限(10×10-3 μm2)对应的埋深比 细砂岩深约500 m。④地温梯度越低,有效储层埋深下限越大。如地温梯度较低的西江地区粗砂岩的中产(100 m3/d)约 束的储层埋深下限约为4 500 m,而地温梯度较高的陆丰和惠州地区约为4 300 m。⑤有效储层埋深下限还受到泥质 含量的影响。泥质含量每升高5%,埋深下限变浅约300~500 m。

讨论·探索
页岩气储集特征及赋存量实验研究
王本强1,梁旭升1,刘琦1,吕乐2,郝越翔1,李亚军3
海相油气地质.2023,28 (3): 323-329.  
摘要 ( 131 )     PDF( 140 )

基于页岩无机孔隙和有机孔隙润湿性和孔径的差异,考虑甲烷、氦气、水在页岩无机孔隙和有机孔隙中储集 位置的不同,通过3种流体饱和实验建立了储层温度和压力条件下页岩气藏各赋存状态气体体积的实验测量和计算 方法,得到页岩的无机孔隙度和有机孔隙度,并分析了页岩气储层含气量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对于所选岩样,无 机孔隙和有机孔隙分别占总孔隙体积的65%和35%,无机孔隙中的游离气、有机孔隙中的游离气和吸附气分别平均 占总含气量的51%、22%和27%;川南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具有较高的热演化程度,随总有机碳含量的增加,纳米 级有机孔隙大量发育,为甲烷提供了吸附空间。明确了总有机碳含量主要影响吸附气含量,指出在页岩气资源量评 价、产能预测和后期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有机质及其内部吸附气的影响。

油源断裂与区域性泥岩盖层配置渗漏时期 预测方法及应用
刘云鑫1,张金宝2,于英华1
海相油气地质.2023,28 (3): 330-336.  
摘要 ( 129 )     PDF( 85 )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与区域性泥岩盖层配置(断盖配置)之上的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气渗漏机制定 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渗漏时期分布预测方法。首先,确定断盖配置油气渗漏部位,即断层上下盘盖层的断接 厚度小于断裂分段生长连接所需的最小断接厚度(断接厚度下限)的部位;其次,确定断盖配置封闭性开始破坏时期, 即观察点的断接厚度开始小于断接厚度下限的地质时期;然后,确定断层岩封闭的开始时期,即断层岩排替压力开始 大于下伏储层岩石排替压力的地质时期;最后,将前三者结合可确定断盖配置油气渗漏的时空分布,渗漏时期即为断 层封闭性开始破坏到断层岩封闭开始之间的时期。实例应用结果表明:对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南大港断 裂与沙河街组一段中亚段泥岩盖层的配置,向上覆东营组三段的油气渗漏主要分布在中东部,渗漏从馆陶组沉积中 期持续至第四纪早期,持续时期相对较长,这对于下伏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东三段聚集成藏十分有利。 分析结果与目前南大港断裂处东三段油气显示主要位于中东部相吻合,证明此方法对断盖配置渗漏时期分布的预测 是可行的。